瘦皱漏透千古谜

古典(包括古代)赏石的审美,人们通常用瘦、皱、漏、透来概括表述,源自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石》:“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其实,他所引用的米芾和苏东坡的所谓赏石要诀,都有错讹,或者说,是添加了个人或是他人的见解。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苏州狮子林的古代置石

具有瘦、皱、漏、透、丑的特点

首先是米芾的所谓“相石四法”,最早源自元代陶宗仪所编的《说郛》收录的传为宋代《渔阳公石谱》:“元章(米芾,字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痠,曰皱,曰透。四者虽不尽石之美,亦庶几云。”因为版本的不同,又有“秀,瘦,雅,透”之说。郑板桥引用时,舍弃了秀、雅之说,添了一个漏字。其实,所谓的“相石四法”或许可能是后人伪托或是附会的,因为米芾传世的诗文都没有提到过,包括米芾同时代的野史笔记,也均没有类似记载,所谓《渔阳公石谱》只是一个孤证。而且渔阳公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如果真有其人,按渔阳是个地名,当时治所在如今天津蓟县,这个人是否是北方人?

至于米芾对于奇石偏好之处,如他在《书异石帖》中写道:“西山书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异石来告余,凡八十一穴,状类泗淮山一品石,加秀润焉。”所谓的秀和润,前者道出了奇石之卓然不群,后者实际上是指石表的皮壳包浆。这与稍后时期杜绾的《云林石谱》序言中提到的 “润燥者有别,秀质者有辨”,以及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强调的(英石)“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理念如出一辙。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庭院中的“石丈”

即使是现存于安徽省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庭院中的“石丈”形象(据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记载:“旁有石丈,即米芾具袍笏拜者。”),也并非是瘦、皱、漏、透,而是奇丑无比的形象。该石系产自巢湖周边的太湖石,又称巢湖石。这与《宋史》卷四百四十四《米芾传》所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的记载十分契合。

至于苏东坡所说的“石文而丑”,也是一种误读,其实应该是“石丑而文”,两者意思大有不同。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一)记载,苏东坡在称颂画家文同画的梅竹石图中提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这里,诗人将寒梅、瘦竹和丑石相提并论,视作美的象征,可谓是为石传神之笔。如果说,前者可以解读为:石头上面的皱纹(文通纹),给人以丑的感觉;后者则可以解释为:石头越是丑态毕现(反形式美),便越有文雅之趣。可见,后者意思更为精妙。所谓“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郑板桥题画《石》)。“丑”是对古典赏石神韵的点睛之笔。因为瘦、皱、漏、透四字都是有悖于形式美的,形式美学所提倡的平衡、对称、节奏、韵律乃至黄金分割等,与古典赏石的评判标准是无法对接的——《渔阳公石谱》之中的秀、雅两字恰恰是形式美的表述,两者是有语义冲突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世一直没有被引用。

由瘦、皱、漏、透四字诀,后来还衍生出“江南三大名石”之说,即以透为特征的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原为清代乾隆年间织造府衙署后花园)太湖石瑞云峰,以漏为特征的上海(豫园)太湖石玉玲珑,以瘦为特征的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英石绉云峰。这三方古石都有很传奇的故事,而且有一个共同点——曾经充当过陪嫁物。兹不赘述。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编选《奇石赏玩》画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5月版)撰文的时候,其中提到了“江南三大名石”,根据清初戏曲家、造园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及的“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推断是李渔首先提出的。李渔还具体解释了何谓透、漏、瘦:“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苏州太湖石瑞云峰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上海(豫园)太湖石玉玲珑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杭州西湖英石绉云峰

多年以后,笔者在查检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童寯1937年所著《江南园林志》一书时,才找到了这个出处——此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尤具历史价值——原来“江南三大名石”之说,是童寯根据李渔上述的说法演绎而来的:“江南名峰,瑞云之外,尚有绉云峰及玉玲珑。李笠翁(李渔,号笠翁)云:‘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三峰者,可各占一字。瑞云峰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透’也。玉玲珑四面有眼,‘漏’也。绉云峰孤峙无倚,‘瘦’也。”所谓漏字,也是李渔首先添入的,后来为郑板桥所引用。

至于皱字,为何没有对应的名石,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皱是指石表的纹理皱襞,似有似无,可有可无,与形态无关,是一种辅助标准,存世的古代名石之中这种特征并不明显。如果皱的形态有特点、入画理,那么这与山水画的皴法有相通之处。“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作法》)。这也是国画(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法,近代《三希堂石谱大观》就指出:“画石之法,不外曰皱曰瘦曰透曰丑……”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石是最具皱的特征的赏石,包括“江南三大名石”之中的绉云峰。关于皴法,清代画家郑绩曾总结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其中如弹涡皴、雨点皴等,在太湖石、英石等石种之中均有此类赋存。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带有雨点皴的英石小峰

比如弹涡皴,宋徽宗在传世不多的几幅被认为是其真迹的画作中,《祥龙石图》(绢本设色,纵53.8厘米,横12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便是一幅描摹艮岳一方具有弹涡皴特征的太湖石。这也是奇石作为写实的主体形象首次出现在绘画中。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一方艮岳太湖石“祥龙石”,左部为“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画家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凹凸起伏,孔窍、纹理富于变化,并施水墨层层渍染,其石表弹窝皴肌理表现得一丝不苟,湖石的顶端,盛土植以异卉,石表上方以泥金题有“祥龙”两字。整幅作品妍而不媚,华贵不俗。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宋徽宗《祥龙石图》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弹窝皴特征的太湖石传世极少。如上海莘庄公园内有方太湖石“朋寿石”,高2.85米。石背有明显的弹窝皴,波纹起伏,较为少见。又称“鱼鳞石”、“龙鳞石”。有人曾经认为是6亿年前海洋生物在礁石上不断生长、代谢、堆积、钙化形成的化石。朋寿石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尚书谭论之石,石背有弘光年间状元钱福题诗和序十三行,刻在凹凸不平的石上,许多字至今清晰可辨。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上海莘庄公园“朋寿石”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上海莘庄公园“朋寿石”局部

太湖石上的弹窝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传世的特别罕见?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近日走访苏州企业家、藏石家顾建华的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疑惑顿解。据顾总介绍,这类纹理又称水浪纹、鱼鳞纹,是太湖石在水中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的,大多集中在苏州西山附近的太湖水中,惟有水石才有,而且质地特别坚致细密,难以形成透漏孔穴,而山石则大多没有此类特点。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太湖石园林立峰,包括案几供石,虽然有瘦、漏、透之态,却并不见皱,其实都是山石,所以不见此类肌理。有的虽然是水石,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其弹窝皴特征也不再彰显了。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内景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太湖水石“茫茫烟雨叠岩山”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太湖水石的弹窝皴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896.html/

(7)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6年4月24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6年5月6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