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佛山灵石供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风水甚佳

7月1日上午,位于安徽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圣像景区八功德水南侧的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举行了开馆仪式。艺术馆由九华山如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天华美石馆共同合作打造,以灵璧石精品展示为主,辅以茶道、香道、传统书画交流等艺术形式,着力营造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以维护、弘扬地藏佛教文化为宗旨,以传播、光大传统灵璧赏石文化为己任。沪上律师出身的沈峰居士,将其数年来所藏的灵璧石精品集中供养于“云聚山房”,与九华山地标式形象99米高的地藏菩萨大铜像遥相呼应,成为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内景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一景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开馆仪式嘉宾参观交流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琴艺表演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书法笔会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云聚山房一景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云聚山房外景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笔者与沈峰居士(左)留影

灵璧石向来被认为是古典赏石中的优秀代表,其品种繁多,大类包括磬石、纹石、彩石、莲花石、珍珠石、皖螺石、白灵璧、框架石等,其中历来以磬石为贵,黝黑如漆,叩之有声,造型多变。前些年又发掘出纹石品种,以纹取胜,量少韵佳,成为新贵。沈峰居士却对彩石、框架石情有独钟。灵璧彩石以紫红、棕色、黄色为主,偶见五彩,色彩悦目,与磬石类大异其趣,有的质地接近玉化,造型生动,多为抽象类主题,其结构尤多漏透孔洞。馆主多年来始终奉行古人“瘦皱透漏”的传统审美原则,特别重视灵璧彩石精品的发掘与搜寻,以中大型厅堂供石为主,其中最巨者“聚云峰”,宽6.2米,高5米,厚2.8米,重达68吨,遍布孔洞,洞洞相通,虎踞龙盘,聚云集气,为罕见的大型园林置石。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灵璧彩石质色俱佳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藏皖螺石精品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藏灵璧石以漏透见长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云聚山房中的灵璧石置景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灵璧巨石“聚云峰”

九华山为佛教圣地,也是地藏菩萨的道场,目前有大小寺庙共计99座。地藏菩萨善待众生,常发大愿,让众生灵早日解脱苦海。地藏精神的精髓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佛家之中,所谓众生,不但包括所有的生灵,甚至也包括没有生命的石头,顽石亦有灵性。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神光讲经,雨花为石。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远眺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地藏菩萨大铜像与云聚山房遥相呼应

石头用来供奉佛家,应该以苏东坡倡导为先。苏东坡也是一个石痴,他有许多爱石、藏石、咏石的故事。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贬官黄州时,曾经以黄州石(类似雨花石)供奉两位友僧参寥子和佛印,并作有前、后《怪石供》记其事——这一年,苏东坡还书写了书法史上著名的《黄州寒食二首》墨迹,撰写了文学史上千古绝唱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也是以石供佛的开端。一如他在前《怪石供》中所说的:“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瞻始。”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上的“石佛”

苏东坡在前《怪石供》中提到,“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佛教最根本的世界观是空,色即是空。虽然,古典赏石——包括其瘦皱漏透四大要素,在佛僧看来皆为浮云,可谓四大皆空。但是,细究一下,古典赏石所推崇的透漏之感,与空的意味更为契合,或者说是空的一种表现形式。东汉刘熙《释名》称:“山体曰石”。也就是说,通常理解石头是实体,但是古典赏石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崇其透漏之孔洞——孔穴对于石(实)体来说其实是一种残缺或是留白,这与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园林建筑中体现为曲径通幽、透风漏月,在书画布局上讲究疏可走马、计白当黑,在文学创作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强调空间感,留有想象力。这其实也是一种类似(源自)老子的美学观念和朴素辩证法,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等等。以透漏感为特征的古典赏石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形态,虚实相间的结构,赋予了人们极大的想象力,被已故美国著名“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誉之为“世界中的世界”,成为了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样式。古典赏石所谓的瘦皱漏透,其中最根本的应该就是漏透,是一种虚空,是一种空明,也是一种空灵。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中供置的灵璧石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一景

苏东坡似乎没有到过九华山(苏东坡之弟苏辙有《过九华山》诗,其中有“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萧然九仙人,缥缈凌云烟。”之句),但是他对九华山却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壶中九华”石头为证。

俞莹:九华佛山灵石供

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壶中九华”图绘

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诗人被贬广东惠州,南下路过江西九江湖口,看到画家李正臣有一方奇石,“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苏东坡诗序)“广袤尺余,而九峰玲珑”(苏东坡之子苏过诗序,诗中有“何人误持一嶂出,恍是九华巉绝峰”之句),“石腰有白脉,若束以丝带”(方勺《泊宅编》)这方景观石让诗人过目不忘,名之为“壶中九华”,并作有《壶中九华诗并序》。

诗人为何会看到此石后联想到九华山?大概是因为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九华山,因有九座奇峰相连原名九子山,李白认为山峰像莲花,与友人同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九华山由此得名)苏东坡在当地睹石思人,于是就有了此名。诗人对此石极为欣赏,很想与原来在扬州得的仇池石配对,“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因为迁官途中多有不便,没有如愿以偿。

八年以后,诗人再度来到此地,物是人非,石头早已为好事者所取去。苏轼怅然久之,和前韵再写了首诗,所谓“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对此念念不忘。当年七月,诗人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可以说,“壶中九华”这块石头,成为了诗人临终前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遗憾。次年,诗人黄庭坚路过湖口,李正臣持苏轼诗来见,黄庭坚追和了苏轼此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以石(山)喻人,思念故人,感人至深。

从当年苏东坡念念不忘的“壶中九华”,到今天九华山大愿灵璧奇珍艺术馆的开馆,爱石家的故事在流传,在延续,在生根,在结果……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354.html

(0)
上一篇 2017年7月7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7年7月15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