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降,玩石曾经出现了一个低潮,传统文人所推崇的瘦漏透皱的赏石理念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一度受到冷落。如民国年间赵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专门列了“名石”一章,其中提到玩石“现在好之者既鲜”。所以,画石作品也不多见。但不管怎样,画家们在表现奇石主题样式时还是大体遵循了古代传承的习俗,包括古代流传的画谱。新派赏石所注重的形质色纹(当时包括以质色为主的黄蜡石,以及以纹色为主的雨花石等),并没有进入画家的法眼。就像近代刘熙载在书论专著《艺概·书概》中所作的终极意义总结一样:“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以瘦漏透皱为代表的传统赏石审丑(其实就是一种反形式美)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地化入了画家们的笔中。瘦漏透皱,不但是一种相石之法,也成为了一种画石之法。如近代《三希堂石谱大观》明确指出:“画石之法,不外曰皱曰瘦曰透曰丑”,“石之为物…宜奇丑,宜老硬,宜空灵”。
吴昌硕画石
近代画家画石以海派居多,其中吴昌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也是一位爱石家,西泠印社就留有他的遗爱(灵璧)石。他不但画石,而且还咏石,传世有不少作品。吴昌硕本人崇尚朴陋、古质、天真之美,癖嗜汉晋缶甓,传统赏石自然也入其法眼。吴昌硕笔下的石头,常常与松树、红梅、水仙作伴,曾称石头、红梅、水仙为“三友”:“静中相对,无势利心,无机械心,形迹两忘,超然尘垢之外,世有此嘉客,焉得不揖之上坐,和碧调丹,以写其真,歌雅什以赠之——梅花彩霞光,水仙苍玉色。东风开南轩,坐似赏元日。谁谓石头顽,胜景非其匹。大块春蓬蓬,容我一官虱。”(《缶庐别存》)他认为石头以奇古为美,画笔下的奇石也多以古拙见长,多寿者相。他曾经在题画诗跋中提到:“画牡丹易俗,水仙易琐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珑,在奇古。”可以说,吴昌硕是近代画石之集大成者。
胡公寿《灵芝寿石图》
吴昌硕的画友之中,有一位胡公寿擅长画竹石,传世有不少画石之作,吴昌硕称他“画竹风雨痕”,“画石怪鸱蹲”。胡公寿曾经画有《苍石图》送给吴昌硕,并题道:“瞻彼苍石,风骨崎嵚。纵笔减笔,大痴云林。颓然其形,介然其骨”,称赞吴昌硕虽貌不惊人,但却有个性和风骨,就像顽石。
清代张熊《石丈图》
近代熊松泉等《岁朝清供》
当时海派画坛曾有“笔情洒脱胡公寿,花叶规模张子祥”之说。张子祥,名张熊,和朱熊、任熊被称为“沪上三熊”,又因资历最高,被尊为画坛耆宿。任伯年曾受过张熊的帮助和支持。张熊年长吴昌硕三十多岁,和其为忘年交,画石之作尤多。他弟子众多,其中以嘉兴巢勋等为著名,巢勋据张熊家所藏原版,再版了《芥子园画传》。
张大千与友人在欣赏奇石
张大千也是一位爱石家,他的不少藏石,至今尚存台北故居“摩耶精舍”的庭院和内室,画家早年曾经手书对联:“与奇石作兄弟,好鸟作朋友;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可见其癖石之深。曾经看到过当年张大千与朋友们一起赏石的照片,而且不止一张。不过,画家画石之作极为少见,只看到过他的米芾拜石的画作。
张大千《米芾拜石》
近代任熊《米芾拜石》
值得一提的是,近现代著名画家画石之作虽不多见,但有关米芾拜石主题的画作却层出不穷,其中石头虽然是配角,但也大体反映出画家对于石头之态度。如齐白石就画过多幅米芾拜石图,不过重点还在人物,都取其背影,不见面目,石头则一笔带过,这也反映了画家的高明之处——因为石头确实不好画。此次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中国近现代画专场,有一幅齐白石与陈半丁1945年元旦合作的《米颠拜石》立轴,极为罕见。其中米芾为齐白石所画,即为躬身作揖状的背影,童子和石头为陈半丁所画,陈半丁在题识中还写道:“白石翁写米颠怪异出奇,令人惊倒。”对此评价极高。(此画落槌价40万港元)
齐白石与陈半丁合作《米颠拜石》
黄宾虹是一位博雅之君,他本人的国学功底非常深厚,古玩字画鉴赏水平极高,曾经长期在上海的出版社做编辑,与国学家邓实编过《美术丛书》(上海神州国光社1911年初版,1928年再版,1936年三版。今天多家出版社有重版),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广的中国美术论著丛书,其中收录了各种古代艺术著述达280种,书画为主,旁涉其他,视野开阔,以“大美术”理念统摄全书,影响深远,其中就收集了不少古代赏石的笔记文献。他自己也是一位收藏家,以古玺印、玉器为主,蔚为大观(1955年,黄宾虹将书画作品和所藏文物10450件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古印893方)。画家也喜好奇石,曾经看到过他当年玩(灵璧)石的照片以及书翰。他的画石也是惊鸿一瞥,极为少见。
黄宾虹1941年画《研山图》
清代高凤翰“小方壶”崂山绿石
海派画家一代宗主吴湖帆,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工山水,亦擅花鸟,画石也不多见。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幅,一幅是为著名书画收藏家钱镜塘收藏的崂山绿石所画的写真《宋坑小方壶石》,兼工带写,青绿设色。此方古石上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刻款篆书“小方壶”以及“丙寅秋南阜左手制”字样,画家并仿南宋词人姜夔的《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韵脚填词一阕,表明对于此石的珍爱:“瑶岛蓬莱玉碎时。身轻浮碧海,浪漪漪。女娲当日可曾知?青天外,长袖卷云归。梦醒是耶非。方壶虽小小,却依依。绿阴环翠有莺啼。神仙窟,应满护花枝。”这也是近现代传世画石之中少见的写实之作。这方古石及画,曾经为上海市委原书记王一平所藏,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15年12月,上海博物馆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此石及画首次合璧展示。这大概也是国家级的博物馆首次展出古代赏石——还是借了画家这幅画的光。
吴湖帆《宋坑小方壶石》
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场景
吴湖帆另外一幅画石之杰作,是1929年所作的《瑞云峰》,当时画家还在苏州老家,词人潘承谋发起作消夏词,以“江南三名石”之一的太湖石瑞云峰(置于原清代苏州织造府衙署,今为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为对象,词人吴梅等七八位名家一同咏和,吴湖帆为此绘制此石,邀众多词人书家题跋以志纪念。画家以浓淡墨色写之,皴理深浅相宜,得其形又传其神,堪称画石之翘楚。十年后画家再度加以润色,表明对之喜欢有加。2014年9月,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梅景书屋师生画展”,此画曾经首次亮相。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梅景书屋师生画展”展示的吴湖帆《瑞云峰》
吴湖帆《瑞云峰》局部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石界
作者:俞莹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