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

率领日本舰队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消息传回日本后举国沸腾,

天皇特地为他举办了庆功宴。

大家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东乡平八郎默默的举起一块腰牌:

“一生俯首拜阳明。”

1908年,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

目睹了一生难忘的景象:

“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

凡是旅行的时候,

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

似乎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读过王阳明后,

挥笔写下一篇千古雄文《心之力》。

他的老师杨昌济被此文的气概所震撼,

给了他满分100,另额外加了5分。

王阳明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

让中外牛人都俯首帖耳?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1472年,王云出生于浙江余姚。

据说他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0多月,

才恋恋不舍的爬出来。

也许是离开妈妈的怀抱后不开心,

所以直到5岁时,他还不会说话。

那一年,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路过余姚,

远远就看到这个小孩根骨不凡,

就摸摸他的头说:“好苗子,可惜泄漏了天机。”

回到家后,王云就对爸爸王华说:

“爸比,有个怪叔叔摸我的头,

还说了许多莫名其妙的话。”

在听儿子一五一十的讲述之后,

王华决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就给王云改名叫“王守仁。”

王守仁,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王阳明。

注意:不是十三香的王守义。

说来也奇怪,改了名字后的王阳明,

很快就能开口说话了,

果然,牛人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481年,王华考中状元。

做了京官、有了工资,

赶紧托人买了套三环的学区房,

准备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科举,要从娃娃抓起。”

心之力,王陽明。

就这样,王阳明跟着家人来到了大城市北京。

他在学校表现很好,

学《四书五经》总能举一反三,

老师暗暗得意:“收了一个好学生,奖金有着落啦。”

可王阳明偏偏不走寻常路,

很快他就开始沉溺于五件事:

“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王阳明自从领教过自己的聪明后,

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了,而是在看!闲!书!

他在《论语》下面藏了一本《孙子兵法》,

嘴上念着“子曰”,心里却在想“兵者,诡道也。”

课余时间,也不再跟小伙伴们丢沙包,

而是在练习枪棒功夫,

看着样子,他是打算在高考时报军校。

儿子的一切变化,王华都看在眼里:

“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为了给王阳明一个下马威,

王华决定带他去塞外,见识一下真正的前线。

在居庸关外,

年少的王阳明第一次看见万里草原,

领略了纵马驰骋的快意,

卫青、霍去病、徐达、蓝玉的丰功伟绩,

一一闪现在心头。

回到家后,他就对王华说:

“爸比,我给皇帝写了报告,

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就能横扫漠北。”

傻小子疯了,王华反手就给了他一个大耳瓜子。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王阳明的军人梦,就此烟消云散。

但没过几天,他又有了更伟大的梦想:

做!圣!贤!

王华真的要疯了:

“我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

怎么就生了这么一个熊孩子。”

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世英名,

王华决定给儿子找个老婆,

让他有了牵挂,就不会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了。

他挑选了一位朋友的女儿,

然后通知王阳明:“我决定了,你去江西结婚。”

在那个年代,婚姻大事完全是父母说了算,

王阳明只好收拾行李,

坐绿皮火车“哐兹哐兹”来到江西南昌,

如果你在京九线上,

一定能看到他托着腮帮、凝视窗外的画面。

他的岳父大人估计不怎么去北京,

根本不知道他的那些糟烂事,

看着王状元的帅儿子,满意极了:“马上结婚。”

结果到了拜堂那天,

所有人都到齐了,只缺一个新郎官。

岳父大人急的满头大汗,派人全城搜捕。

结果第二天早晨,才在郊区的道观里找到王阳明。

他穿着结婚的红袍,

盘腿坐在蒲团上向道士请教成仙之术,

两人聊的不亦乐乎。

真是有趣的秒人,

王阳明很快成为南昌城里吃瓜群众的饭后谈资,

大家惊叹:“真乃异人也。”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1489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

路上遇到理学家娄谅。

在与娄谅的交谈中,他提出自己的疑问: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

娄谅回答他:“成为圣贤的方法,都在朱熹的书里。”

王阳明欣喜若狂,

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成圣贤的方法。

朱熹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

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个物体都有道理,

水往东流、春生夏长、生老病死,

一切都是学问。

只要一点点的学,就能在脑海中积攒内力,

当你的学问足够多时,内力就会雄浑澎湃,

一发不可收拾的贯通任督二脉,

将一切融会贯通,成为举世无双的大高手,

从此不与凡人同。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王阳明回到余姚,就开始刻苦的格物。

他来到自家后院的一篇竹林中,

盘腿坐下后,目不转睛的盯着竹子看:

“我倒要看看你有这么道理。”

就这么看啊看、格啊格,

七天七夜以后,王阳明终于倒下了,

发出一声无数人喊过的口号:“中计啦。”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王阳明康复以后,心情极度抑郁,

更加沉溺于神仙、佛祖的虚幻之中,

希望这些大咖能够发发慈悲,

为他指点一条出路。

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寺庙里,

看到一位和尚在那里打坐,满面端庄。

王阳明站在旁边看了半天,

突然问道:“和尚,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和尚说:“老娘还在家里。”

王阳明接着问他:“那你想她老人家吗?”

过了一会,

和尚羞愧的低下了头:“儿子怎么能不想娘呢?”

第二天,和尚就放弃禅师的身份,

回家看老娘去了。

寺庙的方丈吓坏了:

“从来都是剃度别人出家,这次倒让人给劝回去了。”

为了不关门歇业,

方丈连推带搡的把王阳明赶出寺庙。

经过这次事情,王阳明彻底明白了:

“人性是永远不可能被泯灭的,

他将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

王阳明收获很大,可王爸爸很愤怒:

“我堂堂一个状元,儿子却整天不务正业。”

他给王阳明下了死命令:

考不上进士,不许进家门。

好吧,我拿出真正的实力给你们看。

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

1499年,王阳明终于考中了进士。

熟读兵法、一身武艺、游历天下、考中进士,

28岁的王阳明,

早已默默的抛弃了大部分的同龄人。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王阳明身在官场,却没有半点“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他每天都很忙:格物、习武、读书、修仙、打坐,

期待着打通任督二脉的那天。

可他却越来越迷茫:

“东西格了无数,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他逐渐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可能有问题。

1505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继位。

这个少年皇帝,整天和太监们胡闹,

还把国家大事交给刘瑾,人称“立皇帝。”

戴铣等大臣上书朱厚照,要求严厉处罚刘瑾,

没想到上书不成,自己反倒被打入死牢。

这种拯救世界的事,怎么能少了王阳明?

这个耿直Boy义愤填膺,上书为戴铣等人辩护,

结果被刘瑾特别照顾:

“重打40大板,发配贵州龙场驿。”

前途一片光明的王阳明,就此落入人生的谷底。

心之力,王陽明。

来到龙场驿站,他发现更为严峻的问题:

这里人烟稀少、猛兽丛生,方圆数里都是无人区。

而且这里的人听不懂他说话,

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

恩,中原犯了事的人,

只好跑到荒无人烟的贵州来。

王阳明看着眼前的满目疮痍,大笑一声: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

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坚持,还是退却?

王阳明既然来了,就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带领随从们砍树木、建屋舍、建学校,

为贫困老区的人民带来中原的优质资源,

逢年过节还要到老乡家里送温暖,

早已麻木的老区人民感动的热泪盈眶: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只有在苦难中坚定前行的人,才有成为圣贤的资格。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在龙场驿,王阳明除了努力工作外,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悟道。

可朱熹的理论已经不能给他帮助,

他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奋起一搏。

王阳明亲手打造了一幅石棺椁,

没事就坐在里边冥想、思考。

这么一副景象,实在是太吓人了,

鬼看见都绕着走。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一阵大笑惊醒了熟睡的人们,

可王阳明却没有扰民的觉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

意思就是:

圣贤之道,就藏在我的本心之中,

根本不用向外部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虚度19年时光,

走遍天下却始终找不到“道”在哪里,

原来圣贤之道并不存在于世间万物,

而在人的心中,从不曾离开。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

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

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

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的名字,也将烙印在天地之间,

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

他就会被人无数次的说起,无休无止。

权利、财富、功业,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唯有学问,才永恒。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彻底解脱了。

他每天跟老乡聊聊天、种种菜,

没事还收几个学生,传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因为讲课生动、语言幽默,

王阳明成为远近闻名的山区教师,

有人甚至从湖南跑去贵州,就为了听他讲课。

1510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

县令的椅子还没坐热呢,他又升官了:

南京刑部、北京吏部、南京太仆寺……

他坐着公费的火车,全国来回跑。

1516年,他竟然当上了三品大员——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处。

王阳明原本以为跟之前一样,

不过是走走场、镀镀金,然后继续升迁,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因为这里的特产,是土匪。

我了个去,

王阳明知道真实情况后,

默默的对兵部尚书王琼竖起了中指:

“没你这么坑人的。”

王阳明虽然是哲学家,但升官这么快,

就是因为兵部尚书王琼特别欣赏他。

不间断的提拔他,

就是为了让他能够去江西剿匪。

心之力,王陽明。

面对占山为王、攻城略地的土匪政权,

王阳明没有莽撞出兵,而是大力整顿内部。

他仔细研究了以往的战例,

发现一旦官府出兵,

土匪总是能提前得到消息,并且从容撤退。

王阳明得出结论:官府中有内奸。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发布两道命令:

所有青壮年全部编入民兵队伍,择日出击;

所有家庭全部实行连坐制度,互相监督。

王阳明釜底抽薪,让土匪的实力大为削弱。

一切就绪,他开始动手了:

“同志们,明天出发剿匪。”

第二天,大家收拾好行李后,

却迟迟等不到出发的命令。

原来,这是王阳明的计谋:

假装剿匪,让内奸去通风报信,

结果在半路上全部把他们抓回来。

但王阳明最高明的地方在于:

他并没有杀掉内奸,而是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并且用家人安全威胁他们。

软硬兼施之下,

这些内奸就当了官府的卧底,成为双面间谍。

有卧底、有战士、有粮草,

王阳明气势如虹的发起平乱战争。

历经“漳南战役”、“横水桶冈战役”等战争后,

猖獗几十年的土匪暴乱,

被王阳明彻底平定。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江西剿匪,在战争史上并不显眼,

但它对王阳明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剿匪的两年里,

他发现成天思考理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理论既不能吃饱饭,也不能打败土匪,

要想达到目的,还必须脚踏实地去做。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心学”的第二层理论——“知行合一。”

不仅应该“知”,还应该“行”;

如果知而不行,与不知何异?

如果行而不知,与莽夫何异?

应该把明白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

用实践得到的经验,补充到理论中来。

这个道理,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知行合一”,短短4个字却影响了无数的英豪。

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伟大的目标,不仅要学习深厚的知识,

还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践。”

心之力,王陽明。

1519年,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

当时王阳明的剿匪兵符已经上交朝廷,

活脱脱的光杆司令。

于是,他甩出了三板斧:

一、假传圣旨:

皇帝给了我16万大军,要去打南昌啦;

二、收买内线:

写信给朱宸濠的谋士,让他们劝朱宸濠去打南京,

效果就是,朱宸濠被迫害妄想症犯了,

怀疑身边人是间谍,坚决不去打南京,

这样一来,他就只能死守在南昌城。

就在朱宸濠犹豫不定的时候,

王阳明放手发动群众,趁机招了8万大军。

朱宸濠等了十几天,才知道王阳明在耍诈。

被一个光杆司令骗了,我的面子往哪搁?

他亲自率领6万军队从九江出发,

目的地:南京。

王阳明等的就是这一天,

于是他甩出了终极第三招:黒虎掏心。

趁着朱宸濠向南京进发的时候,

他带着8万大军直捣南昌,占领朱宸濠的老巢。

看来朱宸濠实在不是干大事的料,

被历史无数次证明过的军事常识,他居然不懂。

老巢被占,他气疯了,

老婆、孩子、房子、票子都被王阳明抢走了,

不过没关系,重新抢回来行。

恩,王阳明也是这么想的,

他埋伏在鄱阳湖,

堵住了朱宸濠回援南昌的去路。

有准备打没准备,其实结局已经注定。

三天后叛军彻底失败,

朱宸濠被捆成粽子,跪在王阳明脚下唱征服。

就这样,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

在王阳明谈笑间灰飞烟灭。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叛乱平定后,

朱宸濠被移交给御驾亲征的朱厚照。

可这个爱玩的皇帝不答应,

非得自己亲自抓一遍才过瘾。

于是,荒唐的一幕上演:

手无寸铁的朱宸濠在前奔跑,

朱厚照骑马在后边追,

他一鞭子把朱宸濠抽倒,

然后宣告‘朕亲自扫平天下’。

这样的朝廷、这样的皇帝,

王阳明是真心不想伺候了。

他4次请求辞官回乡,都被狠狠的驳回:不允许。

1522年,王华病逝。

王阳明趁机回家丁忧,并在余姚讲学。

年时意气风发,青年时求真向学,

中年时被贬悟道,老年时功名满天下。

如今,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心志,

他唯一的牵挂,

就是把一生所学,传下去。

心之力,王陽明。

1522年,一个叫王艮的人来到余姚,请求拜王阳明为师。

他装扮实在怪异:

头戴纸糊的帽子,手拿笏板,身穿黑袍,

犹如黑白无常降临世间。

王阳明没说什么,就允许他留在门下学习。

可没过多久,此人又穿上那身怪异的行头,

说要去传播老师的学问。

王阳明一眼就看穿他的目的:“你不过是想出名罢了。”

王艮彻底呆住了,

他确实是想借王阳明的名气,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眼见花招被拆穿,他也不好意思继续呆下去了,

就向王阳明告别,准备回家。

可王阳明却说:“这里也是你的家,留下来吧。”

不论贫穷、富裕、尊贵、低贱,

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只是尽自己的全力,传道、授业、解惑而已。

王阳明在讲学期间,进一步的扩展了“心学”的范围。

在“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基础上,

他提出“致良知”的概念。

这样,就形成“心学”理论、行动、目的三个环节,

按照这三个环节,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只要找到人生的理想,然后去努力奋斗,

最终实现理想的圆满、内心的安宁

“心即是理”,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知行合一”,是将内心的善意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和能力,

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是“致良知。”

至此,影响后世500年的“心学”彻底完善,

中国、日本、东南亚的无数英雄好汉,

将沿着王阳明开辟的道路,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世界,

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历史。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1527年,朝廷任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

要他去干老本行——平叛。

在广袤的岭南大地,

他再一次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战场实践相结合,

成功使用“知行合一”的杀手锏,

只用3个月,就平定了折腾了几年的两广叛乱。

王阳明原本就身体不好,

这次南下平叛又耗尽他所有的精力,

他真的撑不住了。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只有一个想法:回家。

王阳明向朝廷推荐勋阳巡抚林富接替自己,

报告刚交上去,他就往浙江赶,

如果走的慢,他真的害怕回不去了。

可他终究没能够回去。

1528年10月,他走到了江西南安。

那一天,弟子们聚集在王阳明的身边:

“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吗?”

他微微一笑,指着胸口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之力,王陽明。

心之力,王陽明。

在去两广平叛之前,

王阳明把两位嫡传弟子叫到身边,交代他们:

“这一去,也许就回不来了。

我一生所学,全都交给了你们,

但还有四句话,是心学的精髓,

望你们用心领会,将其发扬光大。”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转身离去,只有一句话在天地间回响: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

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心之力,王陽明。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汇石融通

本文发布者:玩石迷,获取最新内容,请点此关注《顽石有灵》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shime.com/12345.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5日 上午1:00
下一篇 2018年9月7日 上午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